(本报科创报道组 方哲)在松江腾讯长三角AI实验室诞生的算法,正在嘉兴的智能工厂调试;张江药企研发的抗癌新药,由苏州BioBAY完成临床试验;而合肥科学岛的科研成果,通过上海的技术交易所走向市场......这样的创新协作场景,已成为长三角的日常。
■ 创新要素流动图谱
• 跨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0亿元
• 联合申报专利年增长62%
• 科创人才异地通勤率达38%
阿拉爱上海 ■ 产业协同典型案例
✓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+无锡晶圆制造集群
✓ 杭州数字经济+上海金融科技融合
✓ 合肥基础科研+苏州产业转化联动
■ 制度突破三大亮点
上海龙凤419杨浦 1. 全国首创"科技创新券"跨区域通用
2. 建立联合天使投资引导基金
3. 推行高端人才互认互通机制
■ 基础设施互联
▷ 建成12条跨省域科技专线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 ▷ 共享大型科研设备超1.2万台套
▷ 建立一体化科技大数据平台
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指出:"长三角正在形成多中心、网络化的创新格局,这种以市场为导向、政府搭平台的协同创新模式,代表了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形态。"
(本文数据来源于《2025长三角科技创新生态白皮书》)